本文为 2022 年春季学期《西方音乐剧史》课程期末作业

《Come From Away》的故事原型是,在 911 事件发生时,加拿大的一个小镇接纳了超过 7000 个因飞行禁令临时降落在此地的乘客。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主要讲述了当地居民尽其所能为滞留乘客提供住宿等帮助、乘客从一开始的恐慌、焦虑到最终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中,并获得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下面主要从舞台设计和主题表达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舞台设计

这部音乐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对转场、道具和灯光的令人惊叹的设计,可以说充分展现了音乐剧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魅力。

场景切换

本部音乐剧总体上是刻画群像,涉及到当地居民和乘客等多个群体,并且群体内部又分成很多不同的角色。如何在 Cast 有限的条件下(只有 12 人)演出这么多不同的角色,并且营造本剧“来的人很多”的背景氛围呢?方法很简单:一个演员演多个角色,并在不同场景中切换。但是这种方法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如何让观众清楚地知道这个时刻舞台上的演员演的是哪个角色、现在是在哪个场景?

《Come From Away》的方法是,利用服装、道具、灯光等,来主动地为人物提供“背景”,并结合演员的动作和台词,来进行快速的场景切换。

本剧角色和场景切换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同时又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在下面这短短三分钟中,一共表现了 6 个场景的情形。

首先,场景是在小镇的酒吧内,大家刚刚得知恐怖袭击的消息:

此时,灯光熄灭,演员打开手电筒,瞬间切换另一个场景:

这里演员使用手电筒营造了光线不强、主要发光源是屏幕的环境,结合台词观众很容易就知道现在场景切换到了塔台上。

接下来的场景是塔台和机长进行交流。首先是塔台上管制员在繁忙地向机长传达必须马上降落的信息:

然后,椅子一转,所有演员面朝观众。这时候,演员以机长的身份分别与塔台交流(这里同时有多架飞机),我们因此可以知道现在场景切换到了飞机的驾驶舱内。

突然,灯光一暗,演员向右转 90 度,瞬间切换到了机舱内乘客们的场景,同时乘务员开始讲话。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其实还有原先的桌子,实际上是不符合机舱的情况的,但是并不会造成观众的误解。

过了一段时间,演员站起来,抬头向上看,开始在数降落的飞机的数量。这里,场景又切换到了机场的地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后面的部分演员仍然保持之前的坐姿,但由于他们都在向上看,并逐渐站起来,因此这两个场景的过渡非常自然。之前的乘务员脱下帽子和外套,拿起麦克风,摇身一变成为在地面进行报道的记者,毫无违和感。

最后,灯光由冷变暖,场景重新回到室内的酒吧。这里有个细节,切换前各个演员是分散的,而一切换到酒吧后,演员们都朝着镇长聚集,这也加强了对场景的构建。

总的来看,本剧进行场景切换的主要方法有:

  • 演员表演:通过台词、动作和表情演绎不同角色,如机舱内乘客拨动头顶的开关、管制员用严肃的语气进行无线电通话
  • 服装:通过有职业/角色特点的服装区分同一个演员饰演的不同角色
  • 灯光:通过灯光区分不同场景,如室内的酒吧是暖色的,机舱和地面是冷色的,而塔台和驾驶舱是暗的
  • 道具:通过道具(这里主要是椅子)表现空间的特点

上面的片段使用非线性叙事的方法,将“下达降落命令”这一时刻前后不同地点、不同角色的情况,包括角色的身份、心情等串联起来,立体地表现了不同人群在这一时间对事件的反应,颇有概念音乐剧的影子。

同时,演员所表现的是群像特征,而不是特定角色的特点,因此成功地表现了各个群体总体在此刻的境遇。这也使得观众无需将演员与特定角色绑定(除了酒吧的场景),使得场景切换非常自然。

有意思的是,剧组在剧中还故意展示了他们通过这种方式“省人手”的技巧。同一个人戴上眼镜,长了胡子,或者戴上帽子,配上不同的表情,就是不同性格的、不同镇的镇长,引来阵阵笑声:

道具

这部剧除了十几张椅子外几乎没有任何道具。但就是这十几张椅子,剧组把它们玩出了花。这些椅子的最大作用,如前所述,是用于场景构建。下面这两张图非常明显地展示了这点:

将椅子拍成两排,就变成了机舱的座位。

又如,机长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其余的人围成一圈:

情侣在野外登高时,用凳子构成一条栈道:

这种方式非常有效,因为不同场景的设施具有迥异的几何排布特征,使用凳子表现这些几何特征,就可以让观众迅速识别并沉浸入场景中(同时非常省经费!)。

另外,灯光和服装等设计,以及演员的表演也对舞台效果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在这里限于篇幅不再进行深入分析。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这些场景:

众人进行默哀,此时一束光穿过树林投下来,渲染了庄严的气氛:

这个是乘客和司机坐在校车上,司机脸前有亮光,而乘客的区域是暗的;同时乘客头瘫向一边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乘客此时是在车上(急转弯),并且非常疲惫:

你很难想象在舞台上能够表演出的比这个更生动形象的场景了。

主题表现

本剧最主要的主题是表现人们在面对灾难时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又不只于此。

剧组使用相同的演员来饰演不同的角色。这里固然有演员人数的考虑,但我相信这其中蕴含了另一层深意。在剧中,同一个演员既是需要住宿的乘客,也是提供帮助的本地人;既是与事件有直接关系的遇难者家属,也是因看到电视画面而产生心理创伤的普通人……在恐怖主义面前,全体人类都是需要帮助的对象。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帮助他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帮助自己。

通过将灾难下的所有人视为一个整体,恐怖主义被放置在了全体人类的对立面。这以一种非常温和,却非常有力的方式蔑视了恐怖主义,即使全剧几乎没有一句台词直接谴责恐怖主义行为。

这也是本剧的主调,即以普通人的视角来审视 911 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创伤,以及我们从灾难后人们的互相帮助中所看到的人类本性中最珍贵的特质:善良,乐于助人,等等。本剧之所以有很强的感染力,在于它不仅仅赞颂了人类的珍贵特质——这样的话就成“主旋律”“唱颂歌”类型的剧了;它同时通过去世消防员的母亲等角色提醒我们恐怖主义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创伤,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每一个亲历者以及背后无数个家庭的痛苦经历。正如镇长的唱段中所言:

Tonight, we honor what was lost, but we also commemorate what we found.

这里有个小插曲,在《Something’s Missing》中,消防员的母亲在得知儿子去世后开口唱“You are here / At the end of the moment…” 的时候,背后拉小提琴的小姐姐忍不住哭了:

大概,共情是人类能够站在一起最重要的原因吧。

其他

这部音乐剧有比较浓的商业音乐剧的气息,比如无处不在的政治正确,以及时不时的玩梗和抛笑话,非常的 entertaining;这部剧也非常“小清新”,并没有激烈的冲突,也没有非常深入的主题挖掘。另一方面,近乎完美的编排、令人眼花缭乱的舞台表现也反映了当下音乐剧商业化、产业化的趋势。当然,这些并不妨碍这部剧成为一部非常优秀的音乐剧作品。

后记

《Come From Away》实际上是我看过的第一部音乐剧。去年官摄版上架 Apple TV+,恰巧我有订阅,之前也或多或少感受过音乐剧的魅力,于是便找了一个周末看了,之后就爱上了音乐剧(并选了《西方音乐剧史》课程 ^_^)。现在感觉自己挺幸运,第一次就能看到这样一部能够将音乐剧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剧(并且有 4k 画质和 Dolby Atmos 音效,which is 非常难得)。

当然,上完课之后再重新看一遍这部音乐剧,获得了完全不一样的体验。与之前只能看剧情不同,现在能够看懂一些表现手法了,也能在上面有模有样地分析它究竟好在哪里。希望以后能够继续深入音乐剧的世界。感谢罗老师的指导!